一、初始檢測階段對生物污染數據的評估
1、對生物污染現狀與程度的判斷
采用直接和間接的生物污染監(jiān)測方法采集樣品以對污染現狀與程度作出判斷時,應注意以下重要因素:
(1)足夠量的采樣樣品資料資料及其均一性,如需要對樣品進行稀釋時,應關注其稀釋的精確性。
(2)各種不同的活性粒子隨時間的變化趨勢,采樣過程對其成活與恢復的影響。
(3)從受控環(huán)境或危險區(qū)的各個科學選定的采樣點取得微生物污染數據。
(4)所采用的培養(yǎng)技術與估算方法的可靠性。
(5)分析方法的選擇(定性或定量的估算)。
2、生物污染數據采集
為了得到合適的目標值,在初始監(jiān)測階段,一般都要經歷一段對受控環(huán)境內活性粒子頻繁采樣的過程。隨著對生物污染情況和規(guī)律的了解,其采樣頻率可適當下降。根據上述初期采樣的結果,結合受控區(qū)域或危險區(qū)域的使用要求,由用戶對各區(qū)域設定適當的目標值,再根據目標值導出報警值和行動值。這些值并非就此固定不變,可以根據所獲得的更大量的監(jiān)測數據的條件下,在認為必要時作出適當調整。
3、生物污染計數技術的驗證
每項日常使用的計數技術及估算方法都要經過驗證。驗證計數方法應考慮以下內容:
(1)所關注的活性粒子類別及其預期值。
(2)所選擇的培養(yǎng)基是否具備維持活性粒子生長和確保恢復的能力。
(3)對于選定的培養(yǎng)基所選擇的培養(yǎng)條件是否保證活性粒子充分生長。
(4)所選擇的培養(yǎng)時間是否足以讓合適的采樣品顯現出可靠的活性計數。
(5)采用依據微生物新陳代謝活動估算活性單位的可能性。
4、記錄與存檔
完整的記錄與存檔是生物受控環(huán)境管理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以下一些方面都應從歸檔的材料中找到:
(1)檢測方法、程序的議定文件。
(2)所用儀器的所有常規(guī)或定期檢查、標定記錄和證書。
(3)原始觀測、計算、推導的數據和后報告的記錄。
(4)記錄中必須有實施采樣、準備、測試、評價和撰寫報告的有關人員的姓名及簽字。
(5)所有保存在計算機中的資料均應有備份,以防丟失。
二、日常監(jiān)測階段所得生物污染數據的估算與評價
日常監(jiān)測工作中,除去例行的采樣數據、采集記錄與評價外,與初始監(jiān)測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以統(tǒng)計的觀點、趨勢分析和控制圖示等方法對微生物數據予以評價。這方面的要求對用戶相關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高。但從國外的觀點來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物污染控制目標的實現。
1、在日常監(jiān)測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采樣所得的樣品必須有清楚的標識,保證樣品與其結果對應無誤。
(2)在微生物采樣的同時,空調凈化系統(tǒng)的運行狀態(tài)及室內的溫度、濕度、潔凈度等環(huán)境參數應予以記錄。
2、數據記錄體系
統(tǒng)計與趨勢分析都需要依賴數據的積累,因此數據記錄的體系與方法十分關鍵,不同的記錄模式將影響數據分析的效率。為此應開發(fā)并采用能夠明確無誤記錄與歸納處理數據的文件體系或軟件,其中應包括:
(1)原始數據。
(2)記錄中所包含的信息類型目錄。
(3)實驗室文件或計算機資料的名稱與位置。
(4)利用工作手冊、計算機或其它適當手段記錄下的各種測試結果、計算機結果或其它相關信息。
(5)突出異常樣品值的標準方法。
(6)對結果作出修改處的說明與審定。
(7)對測試結果、計算結果與報告進行記錄、核查、糾正、簽字等應遵循的程序。
3、數據的統(tǒng)計歸納
對生物污染數據進行統(tǒng)計計算之前,特別是在記錄有大量測試結果的情況下,必須先將數據整理簡化。為使測試數據的主要特征清楚或數據分層,既可用定性方式,即將測試結果分組,形成各種頻度的表、圖,也可用描述性的統(tǒng)計資料來達到這個目的。
統(tǒng)計方法所適用的數據,可以是單獨測試的結果,也可以是具有某種特殊特征要素的數量計算。
對于所用統(tǒng)計方法,應有相關的文件依據及驗證該方法所采用的統(tǒng)計方式。
4、從統(tǒng)計學角度對微生物數據的評價
日常監(jiān)測工作是要從測試樣品的結果推斷危險區(qū)域微生物的數量。這種推斷確實免不了存在風險,因為樣品有可能并未準確的反映所采樣區(qū)域的微生物污染濃度,所以需要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概率分析法,將這種危險量化,并將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5、趨勢分析與對照圖
單個樣品的數值,其意義通常不充分,這與微生物測試方法仍存在較嚴重缺陷造成微生物采樣數據的高度變異性分不開。因此,以圖表或其它形式給出某個時間段或某個時期所采集的數據,有助于辨別偏離實際趨勢的采樣偏差,或顯示出已發(fā)生的明顯變化,為判定是否仍處于生物污染規(guī)定的偏差范圍內提供信息。
三、沉降測值與浮游測值的關聯
生物污染控制區(qū)、生物潔凈室的檢測、監(jiān)測項目中,空氣中懸浮微生物的沉降值與浮游值都被列為重要的測定數據。從概念上來看,空氣中懸浮微生物濃度大,浮游微生物測量值必然高,沉降測量值也高。反之,空氣中浮游微生物濃度低,浮游值與沉降測量值也都低,說明它們之間是有關聯的。在許多醫(yī)院等場所,就是通過測定沉降菌的數值,以推算空氣中浮游菌的濃度,那么究竟其間的定量關系是否存在,分析如下:
1、沉降菌與浮游菌的奧式換算公式
在面積為100Cm2的培養(yǎng)基表面上,暴露5min時間所沉降的微生物數約等于10L空氣中所含的微生物數。該關系可用下式表述:
式中,C為空氣中的懸浮細菌濃度,CFU/m3
A為培養(yǎng)基面積,cm2
t為暴露時間,min
N為菌落數,CFU
奧式公式計算例題:
某個直徑D為9cm的標準沉降菌采樣平皿,在被測環(huán)境的空氣中暴露1h,經37℃、48h培養(yǎng)后計數,在平皿上觀測到10個菌落生成單位,該環(huán)境空氣中的菌濃計算如下:
空氣中菌濃也可認為是浮游菌測值,與沉降菌測值之間的比值K為:
2、美國宇航局標準中不同潔凈環(huán)境的浮游微生物量與沉降量
美國宇航局標準NASA 5340II中,對不同潔凈級別的生物潔凈室的分級限制,反映了該標準對空氣中菌濃與沉降菌測量值之間定量關系的看法。
NASA 5340II標準關于生物潔凈室分級如下表所列:
由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到,把沉降微生物量換算到¢90mm標準雙碟培養(yǎng)平皿,暴露時間1h,NASA 5340II標準給出的各個不同級別的潔凈室,其浮游量(CFU/m3)與沉降量(CFU/¢90.h)的比值十分接近,平均值約為7.17。
與上述奧式公式計算例題的數據對照,同樣沉降菌的測量值為10CFU時,按NASA分級標準提供的數據作推算,浮游菌濃度為71.7CFU/m3。
3、其它國外標準所反映的浮游值與沉降值的關系
下表為歐洲《聯盟藥品生產管理規(guī)范》(EU GMP-1998)所規(guī)定的生產環(huán)境標準:
上表中沉降菌換算成1h的測量值,B、C、D各級分別為1.25、12.5及25CFU/(¢90.h),B、C、D各級的浮游菌與沉降菌的測值均為8,與NASA 5340II給出的比值相近。
從某種意義上說,沉降菌的測量值的大小也反映空氣中微生物的濃度大小。但嚴格來說,它的測量值與空氣中懸浮微生物的濃度并無固定的關聯。在不同場所、不同情況下,沉降測值與空氣中微生物濃度的比例可能變化在很大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