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能源品類電力裝機已現過剩之憂,從不堪重負的補貼壓力和密集出臺的政策風向看,補貼紅利期已進入尾聲。但被限制的陸上風電相比,從2016年開始,海上風電異軍突起,裝機規模連續5年快速增長。據國家統計數據,僅在2017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超過307臺,新增裝機容量接近119萬千瓦,同比增長98%。隨著風電行業快速發展及扶持政策的共同推動,我國已具備規模開發的條件和基礎,海上風電迎來發展機遇。
在東部和南部,發展海上風電具有天然優勢。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另據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調查數據,我國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70米以上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相比陸上風電,作為新興清潔能源的海上風電一方面不需要長距離輸送,適合大規模開發;另一方面,在基本相同的地理位置上,海上風電的利用小時數較陸上風電高出20%—70%。
海上風電對電網更加友好。*,近年來限制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一大掣肘就是消納難,與遠在“三北”地區的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由于緊鄰我國電力負荷中心,消納前景非常廣闊。而這不僅滿足了沿海負荷中心持續增長的用電需求,同時在當地的能源結構調整中,海上風電也正逐步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項目緊挨沿海負荷中心,自然成為沿海各省獲取清潔能源的有力渠道。
按照國家風電“十三五”規劃,2020年末我國海上風電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據不*統計,截至2018年年初,各地規劃的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一億千瓦,這也意味著遠遠超過《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海上風電開工建設達到1500萬千瓦的目標。其中沿海省份也不甘落后,江蘇、福建、廣東、上海等地區的海上風電的開發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與此同時,一批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陸續建成,設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憑借技術先導性強、經濟體量大和產業關聯度大的特點,海上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新競技場,還可改善當地能源結構、拉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直至帶動我國形成萬億級規模的海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而在經歷“十二五”的謹慎探索,“十三五”被認為是海上風電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期間,技術創新、成本管控和產業協同已經成為海上風電開發成本下降的主要方式。
長遠來看,電價補貼退坡是必然趨勢。目前國家提出陸上風電在2020年要實現平價上網,海上風電要爭取在‘十四五’之前實現平價上網。也就是在2018至2019年,風電可實現從新興市場到成熟市場這一目標,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有望快速下降。具體在進入2018年之后,海上風電被能源市場看好,大有乘勢崛起,趕超其他清潔能源的勢頭。